让更多科技期刊 跻身全球前列

2016.07.02点击:
高影响因子期刊已形成中国阵营,并开始向全球科学界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


  国际期刊界,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紧密呼应的,就是日前最新出炉的SCI期刊分析报告。


  中科院主管、创办仅两年的《国家科学评论》,首次亮相即紧随百年大刊英国《自然》、美国《科学》杂志,跻身全球综合科技期刊前五;《细胞研究》稳居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类期刊第一;《光:科学与应用》继上一年首次跻身世界百强科技期刊行列后,继续保持国际光学界顶级地位。那么,我国如何才能在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加速培育出更多的国际一流、世界顶级期刊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高大上优的核心定位,确保出版资源“高聚合”。我们应以“层次、实力、标准”的高大上优,确保编辑作者、举办机构、文章内容等国际化出版资源“高聚合”,“高聚合”的化学反应里,1+1>2,甚至>3、>4、>5。《国家科学评论》配备了顶级的编辑团队,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任主编。作为我国第一份国家级英文版科技学术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初正式创刊,仅出版5期即被SCI收录,创造了“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良好开局,为在2年的超短时间里就创造影响因子8,并跻身全球前五名注入了奇迹般的“基因”与能量。


  二是以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确保编辑实务“高精准”。若没有评审、策划、编辑、出版的精益求精,也就没有严肃、严密、严格的采编根基,和实施精品工程的出版实务,哪怕拥有一流的编委会。就像无根、浅根之木,即使叶茂,也只能茂盛一时。论文要在正规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必须经过以期刊编委会、编辑部为评价主体的直接评审。首先要发挥编委、编辑的作用,严格执行“三审制”;其次要更加“高精准”执行国际同行专家评审,哪怕期刊专职编辑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要通过国际同行专家的再评审,严肃、严密、严格,精选、精审、精编的“高精准”,才能得到更充分体现,加快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三是以尖端领先的关键优势,确保内容成果“高被引”。科研成果只有实现“高转化”,科技才能够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中国科技期刊而言,以“前沿、前瞻、前卫”的尖端领先优势,确保期刊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高被引”,才是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首发”重大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岩石学报》首发我国元古代地层中发现“黑烟囱”的成果后,在国际地质学界“一稿成名”,成为唯一入选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质学刊物。英国自然出版集团首次对外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我国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已跃升为第二大贡献国。这其中就有很多属于重大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如果都能够首发在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上,就一定能够加速“论文强”优势转化为中国的“期刊强”优势。


  本次中国大陆共有185种期刊被收录,比2014年度增加了12种,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由2014年度的84种增长至93种。高影响因子期刊已形成中国阵营,并开始向全球科学界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高聚合、高精准、高被引的“高精尖”策略,必将加快培育出更多国际一流、甚至世界顶尖的科技期刊。这是中国期刊界“站起来看得见、跳起来摸得着”的大未来。


  


    (作者系《今日科技》杂志社副总编辑、主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